
已有报道在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出现免疫重建综合征。在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初始阶段,免疫系统有应答的患者可能对潜伏性或残余的机会性感染(如鸟分枝杆菌感染、巨细胞病毒、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或结核病)产生炎症反应,这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雷夫斯病、多发性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有报道在免疫重建的情况下发生;然而,发病时间更为多变,可在开始治疗后数月发生。
来那帕韦的残留浓度可能在患者体循环中残留较长时间(最后一次皮下注射后长达12个月或更久)。必须告知患者需要每6个月注射一次维持剂量,因为漏用剂量或不依从注射可能导致病毒学应答丧失和耐药性产生。
来那帕韦是一种中度CYP3A抑制剂,在最后一次皮下注射来那帕韦纳后的9个月内,开始使用主要经CYP3A代谢的药物,可能会增加这些药物的暴露量,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
如果停用来那帕韦纳,为最大限度降低产生病毒耐药性的潜在风险,必须在最后一次注射来那帕韦纳后不晚于28周内开始一种替代的、完全抑制病毒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若在治疗期间发生病毒学失败,应尽可能将患者转换为替代方案。
给予来那帕韦纳可能导致局部注射部位反应。如果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注射部位反应,应进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随访。
注射部位反应的表现可能包括肿胀、疼痛、红斑、结节、硬结、瘙痒、外渗或肿块。注射部位的结节和硬结可能比其他注射部位反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退。在临床研究中,中位随访553天后,与首次注射来那帕韦纳相关的结节和硬结中,分别有30%和13%(分别对应10%和1%的受试者)尚未完全消退。注射部位反应的测量和定性评估并非常规报告。在描述的情况下,大多数注射部位结节和硬结可触及但不可见,最大尺寸约为1至4厘米。
导致部分患者注射部位结节和硬结持续存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现有数据,可能与皮下药物储库的存在有关。在一些对注射部位结节或硬结进行皮肤活检的患者中,皮肤病理学显示存在异物炎症或肉芽肿反应。
不正确的给药方式(皮内注射)与严重的注射部位反应相关,包括坏死和溃疡。确保来那帕韦纳仅在腹部进行皮下注射。
FDA,2024.11